血鹦鹉常见疾病有哪些怎样防治?
1,水霉病(鱼霉病) 水霉菌是寄生真菌中的一大类,其中有些能侵袭鱼类、引起鱼体感染,严重时会造成鱼体死亡。 【病因】 水中有大量原生动物存在,当水温较低时,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就会进入卵囊内吸收营养物质并发育成更大的幼虫,这时如果水温突然升高,寄生虫的幼虫就会冲出卵囊进行繁殖,水霉病菌也会随即侵入鱼体皮肤,引起疾病的发生。 【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部、尾部和四肢经常性的出现溃烂,病变部位形成白色斑纹;继而患处表皮粗糙,表面覆盖一层白膜,用手触摸有砂纸感觉;严重时有鱼体游动迟缓或停止游动,头部下垂、背部弯曲、腹冲鱼缸、四肢无力、身上长满水霉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加重,皮肤破损,血液丧失,身体消瘦,最后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1)平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2)对水质的科学管理,保持水流清洁,定期消毒杀菌; (3)发现病鱼及时隔离,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 (4)全身涂抹碘酒或紫药水等药物,防止细菌感染; (5)患水霉病的鱼,全身涂遍抗生素,患处涂上紫药水,然后用纱布包起来,每天换水后打开纱布让鱼呼吸新鲜空气,再涂上药膏; (6)在饵料里拌入适量维生素,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7)在鱼缸中加入少量食盐,可抑制水霉的生长。
2,白点病(白斑点病) 是由海水中的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引起的病。由于该虫主要寄生在海生动物的消化道内,所以又称海兽胃线虫病。 【病因】 当水温适宜时,异尖线虫从海水中移至淡水,附着在鱼体上发育成较大的幼虫,幼虫在水中漂流,找到合适的场所,就钻入水生植物叶底或在淤泥底部潜伏下来,此时若给鱼儿喂食,它就能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并在里面繁殖,一旦虫体达到一定数量便可致鱼致死。
【症状】 异尖线虫侵入人体消化道后,表现为局部黏膜发炎,出现点状或片状的出血;随着病程的发展,在消化道壁的上皮细胞间及细胞的表面突起处可见许多白色的颗粒,即为异尖线虫的幼虫。幼虫一般无致病性,只有当宿主处于应激状态时,如环境改变、水温骤变、惊吓、中毒等情况时,才表现出明显的破坏作用,致使器官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放养前用0.4%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左右; (2)定期使用食盐溶液浸泡鱼体,浓度为千分之五左右; (3)发病期间,每隔5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小苏打,连喂5次; (4)对出现症状的鱼只,立即投喂磺胺类药物,同时更换新水,注意保持水温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