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狗是怎么来的?

纪子胜纪子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我的新宠物!一只漂亮的黑色小猎犬……啊!错了!是狼!” 这是十九世纪德国文学家霍夫曼写的《乌鸦》里的一句,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暗含了复杂的文化信息。在西方,狼历来是个负面的意象。所以,养狼如同养乌鸦一般被看作异类甚至有点变态。

中国自古就有“狼子野心”“狼毒心思”的说法,说明狼在我们的文化和心理中也一直是负面形象。但是,现在人们却越来越喜欢养狼了——至少是养小狼。

我在淘宝上输入“狼宝宝”三个字,出现的商品达上百条。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如果输入“小狗宝贝”,出现的结果却是寥寥几条。 这或许是因为狼的驯化历史相对较少的缘故(见下文)。

不过,最近我发现一个关于狼的有趣研究。2014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这些居民被分为“驯鹿牧民”和“雪橇牧民”两个群体。

前者主要饲养西伯利亚驯鹿(Sibirian reindeer),后者主要饲养萨哈林猎狼 (Sakha wolf)。研究者发现,与“驯鹿牧民”相比,“雪橇牧民”的孩子更可能成为不良少年的概率高出5倍,青少年犯罪或抢劫的概率要高出7.5倍。

看来,把狼当宠物并没有使人类变坏哦!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狼是怎么被驯化的吧!

一、从野生到家养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狼一直被认为是野生的,没有被人驯化过。比如,我们经常在古籍中看到“狼虎”这个词,意为“凶狠如狼虎”。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才通过大量的实物证据和历史文献证明,欧洲中部和东部曾经存在过一个以驯狼为业的古老族群。 这个族群的人主要是来自东欧、高加索和中欧地区的古亚述人。他们不仅驯狼,还驯老虎、狮子等猛兽,用于捕猎或者炫耀。这些野兽被关在一个类似斗兽场的建筑里,供人观赏。

考古学上的确发现了这样的建筑,位于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施塔雷尔贝格(Stadelberg)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遗址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的陶俑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陶制的人像来模拟猎场的情况。

二、从家养到野外 在古代中亚细亚的一些草原上,有一种奇特的习俗流传下来——主人将狼喂得饱饱的,然后让它自由地漫步于草场,若遇上敌人,则会引狼出击。 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作品《猎人笔记》中描述了这一奇观:“你站在那里,望着这狼。它对你丝毫没有什么恶意,一点也不害怕。它会走到你身旁,在你脚边的草丛里找个地方躺下,开始打盹……” 如果敌人和入侵者真的这么“幸运”的话,那可真是件美事。可惜这种情况并不常有。于是,古人就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养狼。

在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中,多次提到“群狼守护”的概念。这里的“狼”已经不再单纯指某种野兽,而是指一群人相互依偎着,保护其中最为虚弱的同类。 三、从亚洲到大洋洲 随着欧亚大陆游牧民族的迁徙,狼也跟随他们的脚步前往世界各地。 早在公元100年左右,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就收到过来自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礼物——一群幼小的狼。这些狼最终并没有在罗马定居繁衍,而是回到了亚洲。

十四世纪晚期,澳大利亚土著部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型战事。这场战争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布雷顿狼群之战”(the Battle of Brayton's Wolf)。战争的原因是,一个叫杰拉德·布雷顿的土著首领带了三个妻子和大量财产,还带着一群狼,想移居到一个叫沃尔芬德(Wolgindale)的地方。他的这一举动激怒了一些部落,于是就发生了战争。最后,杰拉德失败了,他的三个妻子都被杀死,他本人也被囚禁起来。 后来,有人企图收买杰拉德来对付他的对手,但被识破。于是,杰拉德又被放了出来。但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部落,而是在荒原上流浪,最终活了下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